365博彩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365博彩官网 / 信息公开目录 / 规划计划

无锡市城市防洪规划

无锡市城市防洪规划

发布时间:2010-08-28 13:44    浏览次数: 【字号:默认 特大

信息索引号
014006710/2010-00012
发文日期
2010-08-28
公开日期
2010-08-28
文件编号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发布机构
365博彩官网局
公开形式
网站,文件,政府公报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面向全社会
有效期
长期
公开程序
部门编制,经办公室审核后公开
主题
农业、林业、水利--水利、水务
体裁
其他
关键词
规划, 城乡, 防汛
文件下载
内容概述

为进一步提高无锡中心城区的防洪标准及通过水利工程的优化调度达到改善水环境的目的,特编制《无锡市城市防洪规划》。规划的范围为无锡市区(即中心城区),包括北塘、崇安、南长、郊区、马山、新区等六区。

显示全部表格信息

   

 

无锡是全国防洪重点城市之一,也是新时期一个重要的经济大市,根据国家颁布的《防洪标准》(GB50201-94)以及无锡城市的规模和重要性,水利部在办规计[1998]91号文和批复同意的《太湖流域防洪规划大纲》中明确要求:无锡市中心城区为特别重要城市,其防洪标准应达到200年一遇;另外,由于人口集中、经济发展加快和治污措施滞后,无锡城区河道水质恶化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扭转。为进一步提高无锡中心城区的防洪标准及通过水利工程的优化调度达到改善水环境的目的,特编制《无锡市城市防洪规划》。

本次规划的范围为无锡市区(即中心城区),包括北塘、崇安、南长、郊区、马山、新区等六区,以及锡山市靠近市区的部分地区。2001年锡山市撤市设区部分不在本次规划范围之内。

 

第一章  城市概况

 

第一条  无锡市总面积4650平方公里,其中无锡市市区(即中心城区)面积517平方公里。目前有建成区面积97.8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京杭运河两侧。市区西南部为低山丘陵剥蚀构造区,东北部为堆积平原区,东北部地势低平,地面高程大多在3~5(吴淞高程系,下同)。境内河网密布,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北侧有锡澄运河、白屈港、北兴塘河与长江相通,南侧有梁溪河、骂蠡港等与太湖连接,东有九里河、伯渎港流入望虞河。

第二条  无锡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湿润。受海洋季风影响,春夏之交多“梅雨”,夏末初秋有台风。年平均气温15.4,极端最高气温37.7,极端最低气温-8;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12.3mm,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25天,年最大降雨量为1630.7mm1991年),年最小降雨量为552.9mm1978年),5~9月份的汛期雨量占全年平均降雨量的60%以上,汛期最大降雨量为1216.1mm1991年)。

无锡市1952~199948年的平均梅雨日约27天,平均梅雨量246.1mm,最大梅雨日56天(1954年,梅雨量410mm),最大梅雨量792.2mm1991年,梅雨日55天)。

无锡南门水位站1923~1999年的多年平均水位为3.061954年最高水位4.73728),1991年最高水位达4.8872),为该站历史最高水位;最低水位为1.921934826)。无锡南门警戒水位为3.59。自八十年代以来,无锡南门超过4的水位几乎每1~2年就出现一次。

第三条  本次防洪规划所称无锡市区即为中心城区,包括崇安、南长、北塘、郊区、新区、马山共6区,共辖乡镇13个,街道29个;1999年末人口111.69万人,人口密度2158/平方公里。

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1138亿元,占全省的11.8%,人均2.63万元,是全省人均值的2.43倍,在全国主要经济城市GDP排名表中列第10位;1999年无锡市区GDP377.95亿元,占全市33.2%,人均3.38万元,是全市人均值的1.29倍。

无锡市是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跨入了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投资环境40优的行列; 无锡已成为区域经济中心;无锡境内交通发达,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

 

第二章  防洪治涝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四条  无锡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北临长江,南滨太湖,境内地势低洼,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造成无锡市历来洪涝灾害频繁,解放以来较大的洪涝灾害就有19541962198319911999年等5次,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其中以19541991年的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为最大。1991年全市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70亿元,其中市区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0.5亿元。

第五条  无锡市区现有的防洪体系是在历史留下来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目前已建成16个重点圩子,40个排水片区,基本能抗御外河4.50的洪水位。

第六条  由于受水乡河道的分割,目前已建的防洪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现有的防洪体系依赖于流域和区域性的水利环境,圩区小而分散,防洪堤线长,防洪墙对城市景观、居民的居住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2、城市现有的防洪工程标准不高;

3、堤防、建筑物险工险段多,渗漏严重;

4、城区排水体系混乱,标准偏低;

5、地面沉降造成水利工程防洪能力不断削弱;

6、城区河道普遍淤积,造成排水断面减小,排水不畅,河道填塞,调蓄水面大量减少;

7、河道水质污染严重,影响城市风貌和投资环境。

 

第三章  规划原则和目标

 

第七条  主要规划依据:

1、《太湖流域防洪规划大纲》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3、《防洪标准》(GB50201-94

4、《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

5、《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

6、《城市排水规范》

第八条  规划原则:以防洪治涝为主,结合调水,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在充分发挥已有工程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建设部分调控骨干工程,因地制宜地提高城市防洪标准和改善城市水环境。

规划尽量体现水利与水保结合、水利与航运结合、城市与农村结合、近期与远期结合以及与治太工程相结合的“五结合”指导思想。遵循“战线缩短、调度灵活、工程可靠、留有余地和尽量利用原有工程”的防洪基本思路。通盘考虑防洪安全、城市景观、古迹保护、交通航运、生态环境及社会安定各方面的效益。

第九条  规划范围:本次防洪规划的范围包括无锡市区及锡山市紧靠市区的部分低洼圩区。

第十条  防洪标准:规划区以京杭运河为界分为二大部分,运河以东为城市繁华区,其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运河以西的人口、经济比较密集的山北北圩、山北南圩、盛岸联圩按200年一遇设防,其余圩区按50~100年一遇设防。

 

第四章  防洪、治涝水文水利计算

 

第十一条  设计暴雨:对无锡市现有水文资料分析表明,造成无锡市城市河道水位涨幅较大的暴雨一般为1~3天,采用频率分析法推求得,无锡市区200年一遇标准的1日暴雨为247.9mm3日暴雨为342.6mm7日暴雨为422.6mm

设计暴雨的时间分配采用同频率法,选择1991717日为典型暴雨过程,最大137日雨量按同频率法缩放至设计雨量,7天设计暴雨过程按典型7天暴雨对应时间嵌入1991年典型暴雨过程,综合考虑前期降雨和后期降雨对区域河网水位的影响。

第十二条  采用水文水力学模型由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位。在现状工况条件下,无锡市遭遇200年一遇暴雨时,南门水位站处的水位为5.36,利民桥处为5.29,江尖5.38,双河口5.40;在规划工况条件下,无锡市遭遇200年一遇暴雨时,南门水位站处的水位为5.05,利民桥处为4.97,江尖5.12,双河口5.18

 

第五章  防洪除涝工程设施规划

 

第十三条  根据《防洪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的规定,防洪标准大于100年一遇的堤防为一级堤防,确定堤防安全超高为1.0,因此,无锡市中心城区的防洪堤防高程为:挡浪墙顶高程应不低于6.0,土堤或土堤加护坡的堤顶高程为6.0~6.5(可根据外河水面宽度及船行波高度作适当调整)。

运东片防洪工程方案优缺点比较表

 

  比较因素 

大包围Ⅲ

中包围

小包围

1.保护面积  

121平方公里        

61平方公里     

40.8平方公里     

2.外围防线长

  (其中堤长)

 68.5公里          

(37.5公里)         

 76.8公里      

(46.7公里)     

 107 公里[市区]  

(67.7公里)       

3.堤线可靠 

  程度     

         

绝大部分堤线远离城区街道,基础和堤身可靠

 

城区街道老堤仍占很大比例,且都是城区防洪的重点险段

大部分为老堤,依街傍河,根据长江防汛经验,改建老堤隐患难除

4.防汛管理 

           

集中、方便,战线短 

                   

穿越市区锡十一圩线河段两侧防汛不便   

大部分防汛不便,战线太长           

5.应急对策 

           

           

在城市周围,大部分为郊区,应急处理场地宽敞,材料运输方便   

部分堤段方便   

部分不便       

               

在市区内处理紧急情况,施工不便

6.与城建干扰

干扰小             

部分干扰       

干扰大           

7.景观影响 

           

堤线大部分远离市区,景观影响少         

部分堤线对景观有影响

景观影响很大,特别对古运河风光开发困难

8.水环境   

           

可全方位从长江、太湖调水改善

南围可从太湖调水改善           

无法从长江、太湖调水改善                            

9.航运影响 

           

           

           

城市防洪:4.5水位关闸,围内水位可控至适宜水位,有利航运。  

调水时,航船可经船闸通过               

对过境重要航线影响较小。

锡甘线(伯渎港)上相距不远重复建闸不合理         

不发生新的影响

10.发展余地

           

           

对城市建设发展及减少地面沉降影响都有较大余地

北兴塘(转水河)二侧防洪墙难以承受地面沉降影响   

对城市建设发展及减少地面沉降影响余地小

11.防洪投资

 (运东+运西)

7.11亿元,

单位面积防洪投资460万元/km2  

5.49亿元,      

 570万元/km2    

7.58亿元,       

1000万元/km2     

12.运行费  

较多               

较少           

最少             

 

第十四条  防洪工程规划方案比选:

运西片:运西片大部分地势较高,圩区面积较少,且多为千亩以上大圩,故维持现有圩子布局,在此基础上对原有圩区进行加高加固,达到各自的防洪标准;

运东片:运东片因地势低洼而圩子密布,为达到按2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设防,规划提出了三个方案。为论述方便,三个方案简称为:大包围方案、中包围方案、小包围方案。三个方案的优缺点比较见上表(P6):

从防洪安全、社会安定、城市景观、古迹保护、特大型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以及结合改善城市水环境等方面考虑,拟采用大包围方案。

第十五条  防洪工程设施:

运东片采用大包围方案,具体范围为:西起锡澄运河,向南沿京杭大运河北岸经江尖、仙蠡桥、庄桥闸(已移至运河东路)转至清扬路,并于利民桥附近穿越古运河,接着沿旺庄圩、红星联圩、三春联圩外围堤线经北张村至望虞河西控制之一的伯渎港控制处,再向北经宋公桥、许巷桥、张富桥、东陈巷至九里河控制处,又经钱家庄、阙家桥沿东亭大联圩至通津桥穿过北兴塘,向北沿分水高地至东北塘镇,再沿沪宁高速公路东侧北上沿严埭港东侧至锡北运河,沿锡北运河向西接锡澄运河,大包围保护面积为121平方公里。

运东片防洪体系包括:

1、外围堤防68.5公里,其中:需建(加固)圩堤、挡浪墙的长度为37.5公里,自然分水高地31公里;

2、河道口门控制建筑物27座,其中:船闸6座(其中2座已建),较大节制闸8座(其中2座已建),孔宽在6以下的小型节制闸13座。

运西片防洪体系包括:对现有的盛岸联圩、山北北圩、山北南圩和梅圩、马圩、胡埭圩按各自的设防标准对堤防进行加高加固,对堤防上的建筑物进行加固或改建。

第十六条  排涝工程设施:

运东片:除运东片内各小圩区现有直接排向外河的排涝泵站继续发挥排涝作用外,为确保大包围内的安全,需新增排涝流量300立方米每秒,排涝泵站分6处设置,并与防洪工程设施同址建设,具体位置为:古运河北(江尖站)30秒立米,古运河南(利民桥站)90秒立米,仙蠡桥站70秒立米,伯渎港站45秒立米,九里河站20秒立米,北兴塘(通津桥站)45秒立米。

运西片:山北北圩增设杨岸等排涝站共9.56秒立米;山北南圩增设三家村等排涝站共3.97秒立米;盛岸联圩增加排涝能力3.2秒立米。

第十七条  运东大包围堤防总长68.5公里,其中自然分水高地31公里,需建圩堤、挡浪墙长度37.5公里,圩堤设计标准为:堤顶高程6.06.5,顶宽45米,外坡12,内坡13,外坡高程4.5以下设重力式挡土墙,内坡在高程4.0处设510米宽平台;挡浪墙设计标准:挡浪墙高程4.55以下为重力式浆砌石挡土墙,以上为钢筋砼挡浪墙,墙顶高程6.0

第十八条  运东片重点防汛工程:

1、江尖枢纽工程:该工程位于梁溪河北段与古运河交接的江尖处,工程包括30秒立米的翻水站1座,20宽节制闸1座,16190船闸1座;

2、仙蠡桥枢纽工程:该工程位于梁溪河与大运河交接处的仙蠡桥内侧,包括70秒立米翻水站1座,20节制闸1座;

3、利民桥枢纽工程:该工程位于古运河与新运河交接处的利民桥处,工程包括90秒立米的翻水站1座,20宽节制闸1座,12160船闸1座;

4、伯渎港翻水站工程:该工程位于望虞河控制线上的伯渎港控制工程处(船闸、节制闸已建),翻水站抽排流量45秒立米;

5、九里河翻水站工程:该工程位于望虞河控制线上的九里河控制工程处(船闸、节制闸已建),翻水站抽排流量20秒立米;

6、北兴塘控制工程:该工程位于北兴塘通津桥处,包括45秒立米翻水站1座,16节制闸1座,16190船闸1座;

7、严埭港控制工程:该工程位于向南延伸的白屈港四期河道与锡北运河交接处并座落于白屈港延伸河道严埭港上,工程包括10节制闸1座,12160船闸1座;

8、寺头港控制工程:该工程位于寺头港与锡北运河交接处的寺头港上,为110节制闸;

9、沿线河浜控制工程:为确保运东大包围全面封闭,除上述主要建筑物工程外,在与外河相通的13条小河浜上分别建6孔径的节制闸,具体地点为:许溪河、后张婆桥、马夹里、中转站、宋公桥、许巷桥、张富桥、东陈巷、钱家庄、阙家桥、方巷、西北塘、庵头。

第十九条  运西片主要防汛工程:

1、山北北圩:规划沿双河拆除圩堤内侧12范围内的建筑物,修建防汛通道,翻建、加高加固石驳岸至高程6.06.5;大运河西岸原块石挡墙内外进行防渗处理并加高加固挡墙,顶高程不低于6.0。翻建或加高加固挡墙总长度9150。对现有7座水闸进行除险加固,杨岸闸、大庄浜套闸的闸门改为直升式,除杨岸闸外,其余6座闸加高加固至高程6.06.5,并进行防渗安全校核。增设高桥排涝站,对杨岸站、西坝头站、油车浜站进行扩建增容,共增加排涝流量9.56秒立米。

2、山北南圩:规划沿双河拆除圩堤内侧12范围内的建筑物,修建防汛通道,并对5480驳岸挡水墙加高加固至高程6.06.5;对现有4座水闸进行除险加固,加高闸顶高程至6.06.5,并将赵家浜闸的闸门改成直升式;加固现有排涝站,并对姚巷浜站、三家村站、红光站进行扩建,增加排涝流量3.97秒立米。

3、盛岸联圩:对靠大运河侧的驳岸用钢筋砼加高加固至6.06.5,长1700;护渎河驳岸加高加固至6.06.5,长1100;山北河驳岸加高加固至6.06.5,长1500;环山河驳岸加高加固至6.06.5,长1770,并新建驳岸400;对现有6座水闸进行除险加固,并加高至6.06.5;现有6座排涝泵站进行改造,并扩容3.2秒立米。

4、马圩、梅圩:按太湖大堤设计标准对堤防及建筑物进行加高加固。

5、胡埭圩: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达标设计建设。

第二十条  除第十五条所提到的低洼地区按上述标准进行设防外,中心城区的其余区域地面高程均能满足防洪要求(其中有少量另星洼地需作适当处理)。

第二十一条  防洪除涝效果:

防洪:运东片大包围在无锡南门水位达到并可能超过4.50时启用,在三天暴雨为200年一遇(三日雨量342.6毫米)的情况下,堤防及建筑物有效地挡住外河高水位,确保大包围的防洪安全;在南门水位低于4.50时,打开大包围,其防洪任务由现有的小圩承担。

排涝:在启动大包围的情况下,大包围内的排涝任务由大包围各口门上设置的排涝站和各小圩直接排向外河的小排涝站共同承担,在三日雨量342.6毫米、日雨量247.9毫米1小时雨量47.1毫米情况下,大包围内河道水位不超过4.50,并可控制内河水位在一个适宜的高度。在打开大包围的情况下,各圩区的排涝任务仍由各圩区的排涝泵站承担。

[NextPage]

 

第六章  山洪防治规划

 

第二十二条  无锡城区山丘区面积不大,但山坡脚下建有较多的工矿企业和居民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对山洪治理未引起高度重视,目前存在较多问题:一是任意占用山洪过水断面,造成洪水排泄不畅;二是山洪治理标准不高,遇较大暴雨便洪水四溢,造成危害;三是山洪通道淤塞严重,预留的桥梁、涵洞断面不足,水位壅高,影响安全。

第二十三条  山洪防治标准:本次规划采用“工业企业居民区”的治理标准,即10~20年一遇暴雨标准。

第二十四条  山洪治理的工程措施有:1、沿山坡脚修建截洪沟;2、对过水断面不足的泄洪通道采用分洪的办法;3、在地形合适处建一些蓄洪滞洪设施。山洪治理的非工程措施主要为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第二十五条  山洪治理的工程项目主要有:

1、沿山坡脚修建截洪沟,具体有:

沿邵宝路修筑2×1.5×4500截洪沟,引洪入护渎河等三条山洪通道;

沿莫家溪、矮山脚修筑1.4×1.5×1000截洪沟,分别引洪入83118部队东边围墙和钱荣路边明渠;

沿钱荣路东侧修建明渠,将山洪引入梁溪河及洋溪河;

沿横山两侧山脚修筑1.5×1.5截洪沟入大渲沟、镇山浜;

对河惠路、惠钱路、梁溪路、青山路、钱荣路等的过路涵管进行拓建、疏通、增设等措施进行整治,确保山洪顺利通过。

2、对过水断面不足的地段采用分洪措施,主要有:

改建西大池南出口2×3方涵至部队第一干休所,将部分山洪引至荣巷医院西侧涵洞入梁溪河;

在小丁巷铺设2×3明渠联络商业学校前及税务学校前干渠;

614所增修(1.7+1.5×1.3盖板明渠,在梁溪路涵洞处增铺DN1000过路涵洞;

在仪表五厂侧修筑泄洪沟1.8×1.5×450,导流入环山河。

3、蓄洪滞洪:主要是改造东大池和西大池。东大池清淤并加深,对已被填塞的部分池面进行恢复,增加9万立方米的蓄水量;西大池上游几片水体联成一体,并在和尚湾附近增辟7公顷面积的水体,提高西大池的蓄水量。

 

第七章  利用防洪工程调水改善水环境方案

 

第二十六条  无锡城区大小100多公里河道,受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影响,或由于水流不畅,水质状况普遍较差,绝大部分河道水质常年劣于类,不仅影响到人民生活和身体健康,也严重影响到城市形象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效控制水污染,改善河网水质已刻不容缓。

第二十七条  改善城区河网水质,根本措施是进行污染源治理,作为辅助措施,利用水利工程的优化调度,调水换水也是改善水环境的方法和途径之一。无锡城区运东大包围的建立,为调水换水改善城区水环境创造了条件。

第二十八条  利用已建成的水利工程并加以补充完善,可将优质的长江水或太湖水引入无锡城区,改善城区河网水质。

方法之一:利用白屈港河道将长江水引入无锡城区。

白屈港北起长江,南接转水河,全长42公里,河底宽25~35,江边建有100秒立米的双向抽水站一座,在白屈港河道两侧控制及在锡北运河增建穿运涵洞的条件下,可利用长江高潮位或利用抽水站将长江水直接引入无锡城区的东北部,再利用运东大包围上的各控制建筑物相机调度运行,将城区各主要河道的河水轮流换清。

方法之二:利用梁溪河将太湖水引入无锡城区。

在梁溪河与京杭大运河相交处建一座水下涵洞,梁溪河南侧交叉河道建闸控制,利用防洪工程上的仙蠡桥泵站(双向)将太湖水通过梁溪河引入无锡城区南部,再利用运东大包围上的各控制建筑物相机调度运行,将城区各主要河道的河水轮流换清。

第二十九条  为确保长江水能顺利进入无锡市区,除利用现有水利设施外,尚需增加一些辅助工程,具体为:

1、白屈港河道与东西向的东横河、应天河、冯泾河、青祝河、界河交接处需在河道西侧设闸控制(东侧已建有白屈港控制线),各控制工程的规模为:

1)东横河节制闸:孔宽16

2)应天河控制工程:船闸1座,规模为1216)*160,节制闸1座,孔宽为10

3)冯泾河船闸:规模为812)*90

4)青祝河船闸:规模为812)*90

5)界河船闸:规模为812)*90

2、白屈港穿锡北运河采用倒虹吸,从锡北运河底下穿越,工程布局为:

1)倒虹吸管:规模为5孔,每孔断面3.53.7

2)锡北运河北侧控制工程:船闸1座,规模为12160;节制闸1座,孔宽为10;开挖河道0.6公里

3)锡北运河南侧控制工程:利用严埭港控制工程。

第三十条  为确保太湖水顺利进入无锡市区,需增加下列工程:

1、梁溪河南侧支河控制工程:长丰村节制闸,孔宽10;蠡园村节制闸,孔宽6;曹湾里节制闸,孔宽6;骂蠡港节制闸,孔宽16

2、梁溪河穿京杭大运河采用倒虹吸,从大运河底下穿越,工程布局为:

1)倒虹吸管:规模为3孔,每孔断面3.53.7

2)大运河西侧控制工程:船闸1座,规模为16190;节制闸1座,孔宽为20

3)大运河东侧控制工程:利用仙蠡桥枢纽;

第三十一条  调水效果:

从长江引水(长江水质为类):从理论计算得出,从长江引水20秒立米时,大包围内的大部分河段水质可从劣于类提高到类,小部分河段水质提高到类,个别河段仍为类,达到类水质的河道断面占63%;当长江引水为40秒立米时,大包围内的绝大部分河段水质可从劣于类提高到类,个别河段水质提高到类,达到类水质的河道断面占87%

从太湖引水(太湖水质为类或类):从太湖引水15~30秒立米,当水质为类时,大包围内的绝大部分河段水质可从劣于类提高到类和类,个别河段水质提高到类,达到类水质的河道断面占40%~47%;当水质为类时,大包围内的绝大部分河段水质可从劣于类提高到类,达到类水质的河道断面占77%~80%

不管是从长江引水还是从太湖引水,当停止引水并打开包围圈后3~7天或1~5天,河道水质将恢复到未引水前的状况。

 

第八章  非工程措施规划

 

第三十二条  建立并完善城市防洪治涝指挥系统,组成市、区、镇(街道)防汛指挥网络,在防汛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各负其职,做好本辖区内的防汛工作,并根据市防汛指挥部的部署,参加全市的抢险救灾工作。

第三十三条  建立防汛指挥决策系统,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及时、正确地把防汛各要素全面地反映在中央计算机系统中,并对将出现的洪水进行预测,为领导防汛决策提供参考。

第三十四条  制订防汛预案,对突发性、超标准洪水发生时应做的工作事先做好部署,一旦发生特大洪水,按预先制订的防汛预案操作,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第三十五条  严格限制开采地下水,控制地面沉降,从2001年度开始,分3年将规划区内的所有地下水井进行全面封堵,实行零开采。

第三十六条  建立健全防洪保险制度,实施防洪保险,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积极参加自然灾害财产保险,以减轻因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第三十七条  加强防洪工程的管理,强化调度运行手段,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第三十八条  严禁填塞河道,定期对河道进行清淤,恢复河道引排水功能。河道两侧应严格控制新建永久性建筑物,并留有一定的控制区,大中型河流两侧各20,小型河流两侧各10

[NextPage]

 

第九章  工程管理规划

 

第三十九条  为加强新建工程的管理,计划设立运东外围工程管理处,具体负责运东片大包围外围设施的统一管理与调度运用,大包围堤线上原有的控制建筑物与排涝泵站仍由原管理单位负责管理;大包围内各小圩及运西片圩区仍维持原有管理体制。

第四十条  运东大包围建立后,原南门水位站已不能代表无锡地区的水位,为此,拟在仙蠡桥处新设水位站作为无锡地区的代表站;同时,为全面掌握大包围运行时各地的水位、流量或水质特征,计划在江尖、利民桥、伯渎港、九里河、北兴塘、锡北运河等合适地点增设水位站和流量站,并适当布设水质站。

第四十一条  工程管理与调度规程:

1、防洪排涝运行:当无锡南门(或仙蠡桥)水位低于4.50时,城区防洪维持原有的方式,由各圩区根据自身情况自行调度与管理;当无锡南门(或仙蠡桥)水位达到并将超过4.50时,运东大包围开始启用,关闸开泵,降低围内水位并维持于适宜水位(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当外河水位低于4.50且天气预报没有大暴雨时,撤消大包围控制,恢复各小圩防汛状态。

2、调水运行:当城区河道水质恶化需要调水时,运东大包围关闭,清洁水源进入大包围,根据需要轮流适度开启相应河道上的控制建筑物(闸门或泵站),以轮换改善河道水质,南引太湖时,梁溪河沿线各支流口门建筑物与大包围同步启用;北引长江时,白屈港两侧控制建筑物与大包围协同控制。

第四十二条  运行、管理及维修经费按实际需要编制年度预算,其经费来源主要有:财政部门安排人员经费,运行及维修费由水利工程水费、城市建设维护费、防洪保安基金中各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安排。

 

第十章  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十三条  运东大包围的建立,大大提高了无锡城区的防洪排涝能力,并能有效改善城区河网的水环境,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安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水环境,极大地改善了无锡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四十四条  运东大包围建成后,能有效地控制围内河道的水位,沿河两侧的防洪墙可不再加高,有效改善了城市景观;水质的改善,也为城市水上旅游开辟了新的途径,有利于开发古运河风光旅游。

第四十五条  建立大包围,在一些河道上建闸控制,对航运带来一定的影响,增加一些航运时间和成本。

第四十六条  大包围在运行期间,各排涝泵站向外排水,对部分地区的河道水位会有一些壅高,最大壅高值在9厘米左右,发生在北兴塘地区,可对这些地区用加高堤防的办法来解决。

第四十七条  综合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评价,其有利影响是主要的,不利影响是次要的,且不利影响时间短,范围小,影响程度轻,利远大于弊,因此,从环境角度考虑,本规划工程是可行的。

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

 

第四十八条  无锡市城市防洪规划总投资估算为8.94亿元,其中:防洪除涝工程7.11亿元,调水增加工程1.83亿元。防洪除涝工程7.11亿元投资中,运东片外围工程4.32亿元,围内小圩除险加固工程1.07亿元,运西片工程1.72亿元。

第四十九条  无锡市城市防洪规划是太湖流域防洪规划及武澄锡地区防洪规划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流域及区域规划的完善和补充,因此,无锡市城市防洪规划的投资应由国家和地方共同承担,建议:国家负担50%,地方负担50%

 

第十二章  经济评价

 

第五十条  无锡市城市防洪规划预计从2001年开始实施,到2010年完成,2011年投入运行并发挥效益。经计算,本工程建成后的2011年防洪减灾效益为15670万元,以后按2012~2020年国民经济年增长率8%2021~2031年年增长率7%计算;2011年供水效益为3338万元,年增长率按3%计;对改善城区水环境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及改善城市投资环境等方面的效益因难以用数值表示,不计入在内。工程的建设成本及运行费用:建设投资为8.94亿元,运行、管理、维护费用2011年按工程总投资的3%计列,以后按年增长率3%计,设备在工程使用期内全部更新一次,按此计算年费用。

第五十一条  经计算,本工程国民经济内部回收率为14.2%,大于《规范》规定的社会折现率12%;经济净现值16208万元,为正值;经济效益费用比1.28。因此,该工程在经济上是合理的。

 

第十三章  规划实施意见

 

第五十二条  切实加强防洪工程建设的领导,市政府成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其办事机构设在365博彩官网,并由365博彩官网具体负责实施。

第五十三条  工程建设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

第五十四条  防洪工程建设资金的筹措,除积极向上争取部省支持外,无锡市级资金主要通过下列渠道进行筹集:

1、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防洪工程建设;

2、城市建设维护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防洪工程建设经费;

3、市政府在每年的城市建设费中专项安排;

4、防洪保安资金中安排一部分。

第五十五条  无锡市城市防洪规划拟先建设运东大包围外围堤防及建筑物,同时对围内现有小圩进行除险加固,随后实施运西片防洪除涝工程,最后实施调水工程。

工程计划由2001年开始实施,到2010年完成,年投资额约9000~10000万元。

 

第十四章     

 

第五十六条  本规划由规划文本(本文,含附图)和附件组成。附件包括:规划说明书(含专家论证意见)、水文水利计算、引水研究和水质模拟及预测等。

第五十七条  锡山市撤市设区后新成立的锡山区、惠山区及滨湖区的一部分的防洪规划,另行编制。

第五十八条  本规划由365博彩网站负责解释。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365博彩网站版权所有 365博彩网站主办

  公安备案号:32021102000707  网站标识码:3202000056

党政机关 我为政府网站找错
澳门赌博平台 十大网赌靠谱网址 澳门赌博平台 pg电子试玩 推荐全球十大博彩公司排行榜 皇冠博彩网址